「老前人心性嘉語」為一貫道基礎忠恕張培成老前人大德,六十多年來課程啟眾之絕妙法語,經「基礎雜誌」整編連載於每一期。
西元2008年恭逢張老前人大德九秩晉五華誕,「基礎文教出版社」為恭祝老前人大德華誕嵩壽及創辦社之恩,故將之結集成冊,分贈海內外有緣道親,同沐老前人大德之法雨滋潤,於自心性上提昇,在修辦渡眾中更進一層。
今酌量擷取部份篇幅,以饗眾多有緣。
《博學篇》
◎修道要有智慧,有了智慧的滋潤,以求心性上的圓明。
◎多自修、看看個人應看的書,做個人應該做的事,努力精進莫放鬆
◎修道人內心不亂,自性本淨,對道多研究,對外少研究,做好份內之事,歸依本性自在佛。
◎夫修大道者,務體古人之行持,先教治心、治家,勤儉惜福培德為要;使倫常無愧,日用無虧,借世法之理,始修出世之道。
◎做事思存天理,開口務順人心。與人相交,威儀謙和,令人尊愛;分手各別,厚道慈念,令人難忘。敬上愛下,一片誠意,是為大如意光也。
◎歲月像一巨輪,我們都得跟上,點傳渡眾成全;無為歸根還鄉,修辦之人警惕,莫被時空淘汰。
◎古之學也道,今之學也藝。古之學也義,今之學也利。學之源頭有差錯,其流弊無窮,不可不早辦明也。
◎道本至尊至貴,極高極大,最幽最深,必須用功細辨,由淺及深,由近達遠,不作出位之思,方能深造自得,功成則萬劫千生從茲了澈,上朝慈親,天爵永享。
《審問篇》
◎初修道、拜佛、辦事、度人似有為,只要心中不存我相、人相、功德相,是為三輪體空,從有為轉為無為;別人不能做的,我可以做;最苦、難忍之事,也可受。
◎當了重任,猶如將其身許與上天一般,任隨使用,聽從差遣,竭力盡心,克盡職責;凡辦上天之事,受辛苦勤勞,不敢抱怨,一切事務是我應該做的,有何多說。
◎許多好處要在靜中得,我們的靈能靜則空,不靜則不空。
◎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心境何等平靜。
◎為學養心之要,在去利欲,欲去利欲,當由直道。由直道任至誠,則無所不通,若用智數,是屈天地而徇人欲也,不亦難乎。
《明辨篇》
◎人在心中不要裝滿了物欲,以致於沒有空間可應用。人在時間和空間來來去去,若不將心空出來,就永遠在輪迴裡不停地奔忙。修道人應將一切看淡,心裡才有空間,其實世間的貨物,不過是借用而已。
◎覺察人之藐小如蒼海一粟,而本性卻與天地同壽、日月同光、四時同序。洞透道的核心,行深培德、了愿還鄉,是吾人之首要。
◎「無明火」,這是前世帶來的孽根,要去掉火氣,這步功夫很困難,對於想要修行的人來說,不能因為難就任由它,而不去修,相反地,於難中應該克服自己,更要修。
◎學道的目的,在於解脫生死苦惱,而解脫之道必先明心見性,而見性的切要功夫,便應從觀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須斷根,灸病必須得穴。」所以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收圓守成,收大家的圓,守自己的誠(成);當要端正自己,此時,不要再讓別人推動、引渡,必須自覺、啟發,自性必須自度才是究竟。
◎人心道心在誠與不誠之分,誠則道心發見,形骸頓忘,別有一番氣象,一番樂境,上下與天地同流,故至誠能化,至誠如神。
《篤行篇》
◎學道之人,先要自己有主宰,認定性命做工夫,存理遏欲,自然世事不能染,非分不去貪,志向專一,艱難不怕,困苦能受,一心一意修道,自然日日見功,步步有益,何愁不登彼岸。
◎一個人的見識、見地要高;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進德修業要深入;修養的工夫要道地。
◎只要自己能力範圍內所能做到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消除患得患失的心理,時時抱守道體,率性而行,那麼雖不言美而自美,雖不言善而自善,如此定能歸於本覺、能攀登彼岸而成聖成佛。
◎中心為忠,中心便是未發之中,中者天下之大本,大本即一貫之一也。如心為恕,如心便是本中而發之和,和者天下之達道,達道即一貫之貫也。可見得忠恕做到純熟,即可以得一貫真傳。
◎三期道場,豈是等閒。若非立脫俗超塵之志,具堅忍不拔之心,如何能證萬八年金剛不壞之身。朝斯夕斯,念頭要堅,腳踏實地,遵古訓,行好事,然後聖賢仙佛可冀。
◎修真之道為身心性命之大事,能包羅萬有,超越天人,脫五行,出三界,先天地而立其體,後天地而發其用,為聖為賢,為仙為佛,其事非同小可,非具有鐵石心腸,長久不易之志願不可。
《明德篇》
◎修道要去相 - 有形的是象,無形的是相,修道不外不執形,內心不著於空相,返至真空實體,雖是真空看不到,其中卻含有妙有。外空形象,內空空相,守玄至心中妄念不生,率性而為。本來面目是一無所有啊。
◎心若存有好壞,分別計較,則易生是非,修道人,心應有所主宰,要知「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心境兩忘,即無煩惱。
◎為人處事順情合理,公益大眾,是件美好良善之舉;先聖先賢之成就,皆以此大德而萬古流芳。相反之,一個逆情背理,沽名釣譽之輩,最後則落個臭名遺留萬世。
◎每人都有一方圓,內虛中,外圓融,時時秉守良心住環中,何處尋覓,天地一體,日月同光。
◎修道當學古聖人,量包天地,心含萬物;凡厥庶民,皆如同胞;指其心,點其性,使之同歸一道,同合一天;四圍上下,一道同風。
《新民篇》
◎道在於柔,德在於順。故聖人有如赤子之無心、無知、無識,神定氣和,作止語默,不自恃自矜,至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為天下先,所以道德自歸矣。
◎待人要慈和寬恕,處己要精潔嚴明,言如是,而行亦如是。
◎美與善是人生行為中之好事,然而若由其本性中自然的流露而產生的善舉,方真實價值,因它毫無裝作,或勉強,是純潔的善良與自然的公正,這樣才是真善美。
◎人不必偉大;人也可以一無所有,但必須面對現實,對人生作深度的體認,從心靈深處,呈現出人性的光輝。
◎動靜有禮,進退合宜,享受有度,處世率真,斯可謂存誠主敬之修道士,妙理於是而日明矣。
《至善篇》
◎聖人之心,虛靈明妙,蕩蕩空空,不曾有一物所繫,才能達到不自見;其腹包藏天地、涵養萬物,使之神清氣足。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昭昭明明至虛至靈,活活動動玄機妙用,人物秉受潛藏性中;修之則靈,昧之則矇,得其指點率性還宗,可以成真了道,返回自在原容。
◎夫成真成聖之道,必須掃除三心四相,全孝全忠,才能道高德降,人我一體,無貪無染,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到了功圓果熟日,道品自成天上。
◎本性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干,邪氣不能襲,在物不染,處世不亂,毀譽善惡不入於心,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立道場之標杆,威儀禮體第一要緊。威儀者,有威可畏,有儀可象,道場、容貌之端莊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