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人輩行誼介紹

趙曉前人暨陳天生前人 賢伉儷
 

他們是陳天生前人與趙曉前人,一手創建"天曉"單位的一對賢伉儷。因為有了他們,才會有後來的"天曉天恆"趙前人民國38年求道,次年領命。夫妻二人為道場付出奉獻近一甲子。 

趙曉前人,每次上台的開場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聽過前人教誨的學長們,一定對這句話不陌生。 

前人講課,內容淺顯易懂,生動活潑,常引用生活中例子,而做人修身道理,往往就在日常生活小點滴中,透露出大道理。趙前人,一步一腳印,才有今天的天曉單位,也才有天恆單位。 

趙前人擅長烹飪,早年素食不易,前人極具巧思,研發出不少素食烹調法,同時也藉由素食來渡化成全不少道親。今天,天恆的廚師媽媽們能有如此好手藝,趙前人當年帶頭開路,絕對功不可沒。


                                                林嬌前人

林嬌前人,許多人很陌生的一位前人,因為有她,才有後來王菊老點傳師三重蘆洲地區的道務。 

林前人歸空的早,受封為"靈德大仙",早期天恆的道親,每日獻香時,都會叩首感恩。 

林嬌前人出身三重大族,夫婿當時在瑞芳是縣議員。前人初期在瑞方汐止一帶成全渡人,因三重與鶯歌有許多親戚,才從當時台北縣北端轉到台北縣的南端。 

前人是王菊老點傳師的堂姐。林前人民國38年從瑞芳來到三重渡化王菊老點傳師。前人用心成全,王菊老點傳師在民國39年求道,方有後來三重、蘆洲地區的道務。

我們感懷趙曉前人與王菊老點傳師之餘,不要忘了,還有這一位撒下三重蘆洲道脈種子的林前人。


        王菊前人

王菊老點傳師,天恆大家長,一手創建天恆單位與天恆基金會的一位堅毅坤道前輩。 

老點傳師於民國39年求道,得道不久後,便清口茹素,並於三重市重新路一段文具店的閣樓設立佛堂。民國43年領命,活佛師尊為佛堂賜名『天恆佛堂』。『天恆』一名由此而來。 

老點傳師每天晚上,會邀請道親到家中燒香拜拜,教導道親研讀經典,並學習佛規禮節。後來渡了楊梅﹑李說﹑陳瑞義﹑林清和﹑蔡士良﹑鄭靖彥﹑賴清德﹑黃金生﹑李慶旺﹑黃淑貞﹑朱清棪﹑李文男等點傳師,奠定了現在三重﹑蘆洲﹑溪洲底等道場的基礎。 

王菊老點傳師生於民國二年,幼年僅受過短短日式教育。求道前,對漢文幾近不識,對中華經典更是從未接觸過。老點傳師一開口,語孟學庸四書竟然倒背如流,而且用台語甚至古語發音,一點都不輸給國學教授。 

老點傳師上台,主要都是在談五倫八德、三綱五常、心性修為,在在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深層基本的做人處事道理。透過根本道德教育,渡化不少道親,也為最基本的人格品德教育,做最深層扎根的工作。今天,天恆點傳師輩們,仍在談倫理綱常、心性、學庸等,就是承襲老點傳師一貫家風,也為淨化人心,貢獻一份心力。


                                            林清和點傳師

林清和點傳師,眾所公認溫良恭儉讓的仁者。

林點傳師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點傳師身為唯一兒子,時刻懷抱著鴻鵠志,向人生的旅途邁進,一肩負起男兒職責。求道當下明嘹道義,回家後即斷殺業口慾,當晚清口。自此發心奉獻在道場。

林點傳師個性溫和,性情慈悲,謙恭有禮,生性勤儉,行事相讓,不善言語,凡事默默地做,不求回報,是修道人的標竿,也是一位有情的仁者。一家人上行下效,是標準修道家庭,王菊老點傳師生前也讚賞林點傳師一家是道內的楷模。林清和點傳師本身也是一位內修極佳的賢者。

林清和點傳師夫婦二人道心堅定,早年發愿要設置一大佛堂,為了此佛堂,林點傳師自傳中記載:「白手成家,自己省吃儉用,對妻兒限制開支。」因為點傳師全家人多年的不便與犧牲享受,才有今日寬闊舒適的天晴堂,讓天恆道親幾乎人人都享受到林點傳師夫婦二人的恩德庇蔭。

    陳瑞義點傳師

陳瑞義點傳師早年賣菜,因緣際會渡了林清和點傳師母子及鄭靖彥點傳師的母親,夫人李招也是朱清棪點傳師的引保師。一人承擔渡化了三位點傳師,更隨時留意尋找傳道的對象。

每逢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因自家在賣菜,便會做一些素菜,拜好後點傳師會騎腳踏車去請道親們來家中用餐,順便講道理。當時因為官考所以要用智慧找機會開示,他們對道親們的關愛,至今還有很多人感激在心,永難忘懷。

陳瑞義點傳師,不識字、話也不多,但忠厚老實,對道親都會說道真好,來聽就會知道。他勉勵後學們修道,要好好去宣揚一貫道的精神,常說保證天命是真的,而且是很珍貴的,希望大家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色身去行功了愿,上天不會虧待我們的。

道場許多前賢如陳點傳師,不識文字,但求道修道後,見自本心,展露先天智慧,大道義理皆能通曉,讓人聯想到六祖惠能,也再次讚嘆道的殊勝。






                                            鄭靖彥點傳師

鄭靖彥點傳師多才多藝,寫了一手好字,尤其是草書,至今在許多道親府上或佛堂,還可見到點傳師的墨寶。鄭點傳師也通曉風水地理,常幫道親家宅看風水,期望能成為道親修道的好助緣。 

鄭點傳師12歲求道後道心堅定,約莫16歲時即上台講道並四處成全道親,堪稱是基礎忠恕最年經的講師之一。蔡士良領導點傳師回憶提及,他與鄭點傳師是小學同學,小學畢業那天,鄭點傳師帶領他去求道。早年修道茹素為家人所反對,甚至年夜飯都沒飯吃,鄭點傳師力邀他到家裡圍爐吃年夜飯。 

悠黑皮膚,是早年聖凡雙修留下的印記。爽朗笑聲,是彌勒家風的示現,烱烱雙目,是傳達道的尊嚴。 

鄭靖彥點傳師,是一位容易親近又具詼諧的長者,即使教誨後學們,也時時充滿笑容。當年許多活動中,點傳師都極其溶合的參與,讓後學們跟點傳師更沒有距離的修辦與跟隨。 

點傳師修道過程中,早年家境清苦加上家人當時不理解,歷經許多磨鍊,但沒有因此而退道心,反而更加堅定,跟著王菊老點傳師及林嬌前人研究經典,從三重騎自行車到南港上課,跟陳瑞義點傳師四處講課。鄭靖彥點傳師的一生中對道的精進不懈更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鄭點傳師也是一位有智慧的勇者,不畏懼地幫道親處理不少因果業力的事情,許多當事人目前還是道場中堅幹部。當年有一本書「小道親的故事」,其中頗多是記載鄭點傳師夫婦二人照顧道親的溫馨事蹟。


黃金生點傳師

黃金生點傳師,一位我們很陌生的天恆點傳師,只因他歸空較早,歲月流逝,加上沒有留下太多照片,逐漸為我們所淡忘。

黃點傳師受王菊老點傳師渡化,求道後積極渡化不少人。 

黃點傳師深受張老前人器重,當年香港李廷崗老前人(慈佑帝君)來台巡視道務,指派黃點傳師接送,並載李老前人到台灣各道場巡視道務,深獲二位前人肯定。

 黃金生點傳師,生前深受張老前人肯定與器重。 

點傳師壯年早逝,對自己生命即將結束,有著太多道務尚未完成而無法割捨。臨終前某日,張老前人探視,老前人說:「金生,我們情同父子,三世因果從此了斷。回理天拜見老母娘後,懇求老母娘說凡塵苦海太苦,不要再下來人間受苦。」點傳師淚眼對著老前人的慈顏,一直點頭謝恩。也由此看出老前人與黃點傳師的情感與疼惜。



                                            賴清德點傳師

賴清德點傳師,法喜充滿福悲雙修的達者,臉上總有如陽光般燦爛的笑容,存一份真誠永不退轉的天心,自在無拘的笑聲中有著老師天然風範,指引許多與佛有緣的人,踏上修身養性、已立立人,恢復本真的路上。 

福興,是許多年輕輩道親成長學習的共同回憶;立德講堂,這個道化、培德、引渡無數眾生的法船,掌舵手正是賴點傳師。 

豔陽下頭戴斗笠的身影,手推除草機、彎著身整理一草一木,竟是熟悉的賴點傳師,讓我們體會到「道」的落實,實踐道的身教在低身彎腰中見自性。三施齊備的他,心性如一,常轉法輪,是後輩們效法的典範。 

賴清德點傳師常開車載道親到佛堂上課,只要開口請求幫忙,決不推辭。更令人感動的是將家裡獻給道親使用,不求回報沒有怨尤。 

點傳師除了忙於道務外,也積極投入鄰里服務,當選多任里長,為服務鄉里貢獻不少心力,深獲里民好評。 

點傳師亦非常孝順,常說:「後學的媽媽說」,把母親說過的話謹記在心,謹遵母親的教誨。


    朱清棪點傳師

朱清棪點傳師,堪稱是一位永遠最高品質靜悄悄的修煉者。 

這段時日整理點傳師輩照片,發現朱點傳師的影像鳳毛麟角非常稀少珍貴,偶有點傳師的身影,永遠都是配角,甚至只在照片中一角,總以綠葉來襯托紅花彰顯他人,可見點傳師韜光養晦真修實煉的德行。 

朱點傳師患有肝硬化多年,依醫學病理早該病變,然點傳師誠心為道場辛勤付出多年,全家大小皆是道場中堅,多年肝硬化倒也相安無事。此事應證了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以及既為上天所用自能得有用身軀。 

朱清棪點傳師,是一位『安靜』(木訥)的長者,律己甚嚴,諸多事情總是自己默默不作聲地撿起來做。他常說:生活常規從家裡做起,修道從禮節做起,他的修行風範在在顯示-道在日用、道在自身。 

朱點傳師『尊師之命 聽命辦事』,不爭長短不與人先,默默地行功了愿護持道場的行誼,鼓勵後學們要努力精進修辦,以師志為己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