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一貫道<道之宗旨>的哲學詮釋談社會關懷 摘要
〈道之宗旨〉提綱挈領的道出一貫道社會關懷的方向與方式,而其中許多內容仍需從《性理題釋》或其餘一貫道文獻來配合理解,方能有較恰當而相應的體會。故本文主要根據《性理題釋》來疏解〈道之宗旨〉,並針對「社會關懷」一題作討論。首先便說明社會關懷的內在根據乃是「敬天地的心」。接著再指出一貫道社會關懷的主要方式是「社會教化」。除了推己及人、普渡眾生的道德實踐外,「禮神明」之活動在一貫道裏佔有相當大的份量,故吾人特別針對「禮神明」之活動探討其終極關懷。最後,再將〈道之宗旨〉明顯談及社會關懷的種種內容作一綜合性的討論。以期能有系統的呈現一貫道社會關懷的內在根據、主要方式與關懷層面。
2. 一貫道銓釋儒家經典之 關鍵性觀念的考察
本文的論述重心在於釐清一貫道詮釋儒家經典時所使用的關鍵性觀念與宗教語詞,我們可以發現,一貫道對於儒家經典的詮釋有其關鍵性的觀念,若不清楚這些觀念,可能會認為他們誤解了儒家思想。然而因為他們以宗教修持的理念詮釋儒家經典,使得儒家經典在民間社會得以廣傳,並且以宗教性的對話,開闢了儒家經典的另一注疏視野。
3. 內盡其誠 外盡其禮 一貫道禮儀的信仰意義
一、前言
自從人類有了宗教信仰之後,「禮儀」一直是信仰者具體展現其信仰的宗教行為。信仰者藉由有系統、有結構的象徵性語言及身體動作,既表達個人和群體對信仰對象的情感與態度,也藉此與信仰世界產生聯繫及溝通。因此,它不僅是人類宗教意識的行為表現,透過高度「符號化」、「規範化」和「理想化」的象徵意義,作為宗教與人信仰對象或信仰境界的表達、溝通、確認方式;也是使人接近神,作為溝通神人的道路。
|
|